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气象局昨天举行2022年2月新闻发布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现场获悉,气象部门加强科技攻关和观测、预报、服务等能力建设,研究精细化赛事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出多个预报产品,在气象科技方面实现多项零的突破,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气象保障。其中,气象部门首次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业务天气预报能力,并建立了预报服务系统。
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
面临气候条件的考验
据冬奥首席气象官、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介绍,就气象条件而言,北京冬奥会是第一次在大陆性冬季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寒冷、大风、干燥、降水少、温度变化大等大陆性冬季季风气候特点对北京冬奥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提出严峻考验。纵观历届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国际上并没有成熟的、完全适用于北京冬奥会的可移植技术方案。因此,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挑战大、科技攻关难度高,很多技术可以说是从零起步。
据了解,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会更加依赖气象条件,主要体现在户外赛场环境往往更复杂,影响赛事的气象要素预报难度更大,赛事开展对预报时间精细度要求高。以高山滑雪赛道为例,赛场环境水平距离短、垂直落差大。现实情况中,海拔落差每一百米,气象环境可能就有天壤之别;翻过一道山梁,可能就会出现另一番光景。
所以,对于气象预报来说,面临山区复杂地形下“一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等多项考验,站点预报以及常规的网格差值预报难以满足赛事保障需求。不同的比赛项目又对气象条件阈值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对风、气温、能见度、雨雪相态等要素进行监测预报。特别是雪上项目赛道风场突变性强,太阳多晒一会儿,或者一朵云飘过来,都会让风发生变化。运动员在高速下滑过程中,极易受到赛道突变的纵风及横风影响。
北京延庆海陀山区
首建气象观测系统
曲晓波介绍,以冬奥赛场为核心,气象部门首次在我国中纬度山区组织实施了复杂地形下的冬季多维度气象综合观测试验,在北京城区、延庆和崇礼及周边共建设各种现代立体探测设施441套,实现了超精密复杂山地+超大城市一体、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综合监测。其中,延庆海陀山区的气象观测系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为了提升冬奥气象预报能力,气象部门组建了山地气象预报核心团队,按照“一场一策”“一项一策”的服务要求,以北京市和河北省气象部门为主体,从中央气象台等国家级单位和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吉林等省区气象部门抽调业务骨干人员52人,在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及冬奥组委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组成服务运动员、教练员及赛事组织方的预报团队。同时,连续5年冬季在赛区开展实地预报训练,派人现场观摩2018年平昌冬奥会,团队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天气预报首次实现
“百米级、分钟级”
小尺度山地气象预报是冬奥气象预报的核心技术之一。经过多轮技术攻关,气象部门首次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业务天气预报能力,建成了京津冀区域500米分辨率、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预报服务系统,提供从短时临近(0-1小时)到延伸期(30天)的无缝隙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人工智能技术在冬奥会核心区风力预报中发挥作用。
曲晓波介绍,百米级是一个空间距离,在把大气划分成若干网格后,一百米相当于一百米的网格,这意味着今后无论处于哪一个地理位置,都能在周边不远于一百米的范围里找到合适的预报点。以往,在北京乃至于京津冀地区是一公里的分辨率,在城区是500米的分辨率。此次通过技术人员的攻关,努力把空间分辨率提高到了百米级,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分钟级相当于每10分钟可以更新一次最近的预报。日常获得的预报有半天、一天或一小时的预报。现在根据服务需求,气象部门每10分钟就可以提供一次新的预报。
此外,气象部门还建成了支撑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气象服务的信息网络,提供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相互备份的冬奥气象数据服务,实现多点灵活的现场视频会商。建设冬奥气象服务网站,满足公众观赛、出行的气象服务需求。冬奥会期间,气象部门将针对“竞赛”“保赛”“观赛”的不同需求,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气象科技成果
赛后继续服务
曲晓波介绍,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就绪,气象部门将全力以赴投入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力争以精密的监测、精准的预报、精细的服务,为“简约而不简单”的冬奥盛会赋能气象内涵,为“安全无盲区”的冬奥盛会担负起气象责任,为“精彩不打折”的冬奥盛会作出气象贡献。
冬奥会结束之后,这些来之不易的冬奥气象科技成果将从5个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一是冬奥气象“之眼”——建成山地气象三维观测系统;二是冬奥气象“之师”——培养山地气象预报技术团队;三是冬奥气象“之台”——建立山地气象服务支撑工作平台;四是冬奥气象“之技”——研究山地气象发生发展机理;五是冬奥气象“之果”——拓展山地气象服务成果应用,为冰雪经济发展,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文/记者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