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冬奥会的落幕,标志着中国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后冬奥时代”。这场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冬奥会,不仅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的城市风貌和国家形象,也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冬奥“冰雪遗产”。一年来,冰雪运动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也屡次突破新高,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
如何将冬奥会所带来的冰雪热潮延续下去,持续推进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校园冰雪运动教育体系建设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按照《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和《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要求,想要持续提高校园冰雪运动的普及程度和水平,首先应对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现状有个冷静的认识和定位,其次要找准助推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发力点。纵观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现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南北有差异,南方在努力。囿于地理环境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在推进冰雪运动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劣势,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的困难更大。即使是在四部门印发的指导文件中,所提出的目标也是“重点面向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遴选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在具体落实中也可以发现,与北方多地广泛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相比,南方的学校数量明显较少。尽管如此,在北京冬奥会之后,南方各地区借助于新兴的技术与材料,依托于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积极兴建仿真冰雪场地,大力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如今,随着冰雪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火热,各地冰雪运动特色学校遍地开花,前景广阔。
二是师资在壮大,需求待丰富。早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期间,对于冰雪运动教育人才的培养训练就已经提上日程。2017年,首都体育学院开始增加冰雪运动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2019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了冰雪学院,将冰雪运动设立为专门学科;2021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同样设立了冰雪运动专业……越来越多的冰雪运动专业人才迈入校园大门。尽管如此,随着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中小学开始举办各具特色的冰雪运动项目,对于冰雪运动师资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需要进一步丰富师资才能满足学校教育所需。
三是成绩固然重要,但重点还在育人。当前,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数量不断扩大,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却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例如,建设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主要目标是在普及,还是提质?冰雪教育是为兴趣,还是特长?这些关键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导致学校育人方向的偏差。当前,在冰雪运动教育实践中,就出现了重视比赛成绩与获奖情况,却忽视了冰雪运动的育人初衷。冰雪运动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就在于严寒环境下对学生意志的磨砺和敢于挑战品格的培养。因此,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重中之重在于发挥其育人价值。冰雪之美,重于金牌。
在后冬奥时代,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为此,我们需要把握新机遇,探索新思路,着力推动冰雪运动在校园的普及化。在此过程中,要围绕让青少年“观冰雪、玩冰雪、练冰雪和赛冰雪”这四个目标来发力,从四个方面入手,为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为中国的冰雪事业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首先,推广冬奥文化遗产,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冰雪之美。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对我国开启“冰雪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我国基本处于“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的状况,滑冰、滑雪等运动只局限于极少数人的兴趣爱好。而在冬奥成功“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后,许多普通群众深入了解了冰雪运动,滑雪、滑冰逐渐成为群众乐于参与的一种冬季娱乐运动方式,民众对于冰雪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主力在青少年。北京冬奥会在许多青少年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冰雪”的种子,在后冬奥时代,则需要让这颗种子绽放出最美丽的“冰花”。为此,社会需要积极推动冬奥的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冬奥会虽已闭幕,冬奥精神却永不消散。在青少年群体中,要广泛推行冬奥文化遗产,传播文化价值。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冰雪课程、普及冬奥相关知识、介绍冰雪礼仪等方式,让青少年迈出热爱冰雪的第一步;通过邀请冰雪运动明星来校交流,与学生近距离接触,让青少年握住“冰雪之手”;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冰雪竞技比赛与艺术表演,让青少年真正了解冰雪之美……此外,校方还可以对冰雪文化进行全新阐释。例如,举办冰雪书画展、冰雪创意设计大赛、冰雪文化节等活动,通过绘画与书法,手工雕刻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感受冰雪的魅力;组织开展冰雪操、冰雪知识竞赛等文娱活动,将冰雪全面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其次,开展以冰雪项目为主题的特色教学活动,支持青少年“玩冰雪”。冬奥之后,很多青少年爱上了冰雪。要如何延续青少年对冰雪的兴趣,并将其落实到校园建设中来,开展独具特色的冰雪活动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具有冰雪运动基础设施的学校,可以将体育课从操场移到冰场和雪场,组织开展滑冰、滑雪、冰球、冰壶等运动项目,让学生在玩乐中训练冰雪技能,爱上冰雪运动。条件有限的学校,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开展特色冰雪项目。例如,传统的民间冰雪游戏经过改良升级后可纳入体育课程,能够极大地调动起青少年对冰雪运动的兴趣。
再者,促进校园冰雪项目训练专业化、制度化,支持青少年“练冰雪”。冰雪运动进校园,并不仅仅意味着在校园内开展滑冰、滑雪等运动,更重要的在于将冰雪运动与教学训练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冰雪运动教学指导体系”。首先,学校应不断强化冰雪运动的师资力量。当前,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冰雪专业,但是校园冰雪运动的指导教师尚不能满足教学所需,成为制约着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重要因素。冰雪运动不同于田径等常规的运动项目,需要更加精准的技术与安全指导,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要想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就需要在师资力量上多下功夫。一方面,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再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并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另一方面,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涌现出了大批的专业人员,可以积极招募他们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补充。其次,冰雪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安全保障工作,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最大程度地避免发生事故。为此,学校应时刻谨记“安全第一,防护为上”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提前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细则与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保障;另一方面,定期对学生开展安全警示教育,确保学生牢牢掌握安全知识、具备防护意识。
最后,加强校园冰雪运动场地与竞赛体系建设,支持青少年“赛冰雪”。后冬奥时代,要继续贯彻落实冬奥精神,推动校园冰雪竞赛相关活动落实到位。一方面,校方应加大校园冰雪运动场地建设,完善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的硬件设施,不断拓展冰雪运动参与渠道。北方地区的学校要充分发挥环境优势,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冰雪运动的机会;南方地区的学校要积极引入仿真雪、仿真冰、旱雪毯以及人工造雪设备,为学生创造接近于自然冰雪场景的模拟体验。另一方面,各地区应继续完善校园冰雪运动的竞赛体系建设,由低到高逐级建立完整的竞赛制度,并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竞训方式。学校应积极与专业的青少年冰雪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探索“教、练、赛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共同培养冰雪运动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随着冬季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冰雪运动的普及化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全民健身的重中之重。在“后冬奥时代”,全社会应善于利用冬奥遗产,加速冰雪运动校园化的进程,鼓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建设冰雪校园,成就美好的“冰雪一代”。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措施和建议,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将冰雪运动的种子植入学校,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体育爱好,从而推动冰雪运动在全民中的普及。未来,我们希望在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下,推进冰雪运动在校园的普及化,并从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冰雪运动员,让中国的冰雪事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张哲,北京建筑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