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面规划管理利用好大运会遗产
首页> 体育频道> 要点新闻 > 正文

全面规划管理利用好大运会遗产

来源:成都日报2023-08-10 10:53

  7月28日到8月8日,东安湖畔、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跨越山海、会聚成都,共赴一场同叙团结友谊、成就卓越梦想的“青春之约”。

  赛会遗产利用是每届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的必答题,可视为生动而鲜活的对体育赛会回顾的延续形式,是一个多维度、开放性和动态变化的概念,包含所有通过举办大型国际赛会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赛事运动创造的或加速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长期收益。成都大运会是自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创办以来首次从筹办之初就对遗产工作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的一届大运会,为成都、中国乃至世界留下持续的、丰富的“大运遗产”。后大运时代,如何以体育盛会营城兴业惠民、推动城市能级系统提升,全面规划、管理、利用好大运遗产是重要突破口。

  赛事产业遗产

  打造城市和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赛后,大运会各体育场馆将迅速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这是盛会之后城市政府和场馆运营主体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纵观世界体育运动发展史,赛事举办城市竞赛场馆的赛后利用普遍面临着维护成本高、运营持续性差、专业人才匮乏等痛点堵点问题。要充分运用好大运会的“长尾效应”,把大运精神、大运情怀传承到场馆赛后运营,努力创新管理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运营效能,以期最大程度发挥场馆及设施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公益价值,使赛事产业遗产成为发展后大运经济的独特资源、金字招牌,持续为城市经济发展赋能。

  一是突出核心功能,让大运场馆成为品牌赛事的重要载体。培育国际国内赛事名片,依托一流的大运场馆设施和运营优势,积极申办大型国际和全国性赛事、综合性运动会、各类高级别国际单项赛,成为世界田联田径世界杯、世界体操锦标赛等顶级体育赛事长期举办的专业场所,以此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打造群众赛事品牌,深入挖掘本地有基础、有规模、有特色、有潜力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加强指导扶持、包装提升、宣传营销,塑造辨识度高、号召力强、影响力广的群众赛事IP或时尚赛事IP;丰富青少年赛事体系,搭建青少年赛事竞技平台,将青少年体育竞技展示与教育培训相衔接,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相统一,与夯实群众体育基础相融合。

  二是建立多元化开发体系,充分释放大运场馆的经济带动效应。围绕商业、活动、文化、演出、展览等重点领域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作为社会资本方平等参与,全面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以实现精彩大运与赛后场馆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为“双目标”,持续完善场馆运营维护管理机制。丰富场馆空间内容运营,以发放公益赠票、低价惠民票、体育专项消费券等方式引流,增强市民主动观赛意识、培育体育消费习惯;通过不定期举办体育夜市、体育博览、体育集市等形式,为市民提供全品类、专业化、一站式体育消费体验平台,打造民众身边的城市微度假场所。推动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意、体育赛事深度融合,推出一批场馆开发运营精品项目,形成包括大型活动、旅游服务、商业开发、文化艺术交流等在内的赛事文创体系,跨界打造年轻化、细分化的运动时尚消费地标、特许经营商品矩阵,形成“年年有主题、四季有变化、月月有看点”的运营格局,培育壮大场馆经济。

  文化遗产

  打开古蜀文化与现代文明

  大运文化交相辉映的展示窗口

  与物质遗产相比,“文化遗产”因国情区情不同、历史文化差异,通常呈现内涵多元化和外延多样化的特征,往往具有隐形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浓浓的大运文化与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蜀文化、公园城市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交融汇聚,让成都散发出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山水相宜与都市繁华相得益彰的独特韵味,既全景式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也向全球传递着中华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深入挖掘并持续利用好大运文化遗产,是与世界各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是大运精神与中国元素契合交融,让大运文化内涵更丰富、传承更悠远。一方面,大运会“一场三馆”和会徽“太阳神鸟”元素、吉祥物“蓉宝”国宝熊猫形象、奖牌“太阳神鸟守护梦想”设计理念、火炬侧面“三星堆”青铜立人造型、火种盆“樽”形象以及贯穿开幕式的金沙石磬、青铜纵目面具、蜀锦蜀绣等巴蜀文化元素,大运会举办期间随处可见的中国意象、中国符号,使现代体育项目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让世界透过成都的“五彩”魅力领略到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和发展形态,形成了一批以中国风格、巴蜀韵味托起“大运范”的特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成都成就梦想”的大运口号、以“青春追梦”为宗旨内核的开幕式,彰显青春大运特质,生动展现了中国当代大学生顽强拼搏、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青春活力,向世界宣誓青春之美;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运动员在大运村变身文化交流使者,沉浸式体验皮影戏、漆器、脸谱、剪纸、银花丝、瓷胎竹编等中国传统非遗技艺,感受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生活。这种最饱满最蓬勃的青春态、生命力,传递着文化交流、文明交融、青春交汇的文化特质。“青春”“运动”“文化”等旋律叠加赋能,使中国这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因充满奋斗、活力和包容而洋溢着完美。

  二是将大运精神送达百姓身边,在社会共治中培育美好生活共同体。大运会是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全民盛事,市民每一次深度参与赛事赛会筹备、市容环境整治、交通秩序维护、文明礼仪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亲身感受“爱成都·迎大运”的浓厚氛围,都是个体培养审美能力和承担集体责任的最丰富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在与建构品质生活的互动中使人不断产生新感悟、新认知,塑造出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审美情操,获得人格完整、精神自由的主体性发展。这样的价值取向,进一步促使集体意识、道德认同、文化共识等的形成和不断强化,民众的家国情怀、天下情怀得到升华,进而转化为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及自我塑造、自我期许、自我实现的治理能动力,为缔造人民美好生活共同体、形成高水平体育赛事筹办和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惠民遗产

  打通遗产利用服务人民

  造福人民的价值转化渠道

  让筹办成果“赛时服务赛事,赛后惠及民生”,为主办城市和广大民众带来长期、积极的收益,是成都大运会实现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始终坚持的价值遵循。这与国际大体联倡导的“坚持公平普惠,提高体育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原则高度契合,更是体育社会功能价值的现实反映和生动践行。

  一是以赛事营造公园城市美好生活,丰富体育社会功能之内涵。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人民群众通过对体育内生需求的获得感,实现外在显象的幸福感,最终实现人生幸福,是人民美好生活具象化的独特呈现方式。后大运时代,比赛场馆“一场(馆)一策”分类开放、向公众全貌呈现,构筑体育惠民的新载体;各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市民群众,实现体育基础设施的精准供给;各类体育主题公园、特色生态公园“镶嵌式”建设,拓展公园城市全民健身新场域;环城绿道解锁“绿道+体育”新场景,推动“沿‘绿’而动”成为成都大众体育的特色标签;绿道周边多样化运动场馆蓬勃发展、体育设施“连线成片”,持续填充绿道运动版图……这些优质体育资源惠及民众、融入日常,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成都市民尽享“在家门口观赛”新生活方式的同时,逐步实现由观赛人群向参赛、消费人群的转变。大运遗产在回归人民生活的生动实践中变得有情感、有温度、可持续,其世界性、社会性价值得以延续。

  二是以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推动大运周期与城市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以大型国际综合赛事为契机,将筹办工作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体育赛事赋能经济发展、城市更新、环境改善、消费升级、社会进步,孕育现代城市功能、新兴产业业态、市民生活体验,全方位释放办赛辐射效应,是提升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精神气质的重要途径。构建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是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社区实践”。大运会“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与未来公园社区呈现出的生态、绿色、智慧、韧性等城市气质完美契合,达成“双向奔赴”的高度交融,让居民在城市侧明显可见的变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大运红利”。东安湖体育公园和凤凰山体育公园两个超级场馆,不仅成为展示千年古都古韵新风的重要窗口,更给城市带来可感可知的能级提升;大运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东西城市轴线”,大幅提升城市交通快速通达能力,形成成都都市圈区域联动格局的“大动脉”;“大运环境惠民”行动规划,通过大运社区宜居项目实施打造出一批有特色的社区生活新场景;大运村和部分场馆以“建改结合”方式融入大学校园,赛后全部“村转校”,内设医疗中心向周边居民提供诊疗服务……当大运精神全面铺展于城市形态功能、深度融入未来公园社区建设,以满足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城市建筑、持续深化文脉传承、迭代升级整体风貌,百姓“家门口”社区的一街一景也就融入了追求梦想、奋力拼搏、青春友谊的“大运气质”。

  (作者:刁琳琳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 责编:刘希尧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