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You never say no.”
卸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时,杨扬得到这个评价。原因是她在委员里出勤率最高,什么会议都不拒绝。八年任期内,杨扬认真参与各式议题的讨论,发出“运动员的声音”。
代表运动员群体发出声音,是杨扬退役后的事业重心。2011年,她发起了一个名叫“冠军基金”的公益组织,为运动员尤其是退役运动员提供职业发展支持。
此后十多年,它连接了超过5000名退役运动员,想做的事儿也越发明晰:“让那些处于塔腰和塔基的运动员也被看到,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往,被社会注目的往往是“金字塔尖”的运动员。
杨扬是中国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手握59个世界冠军。2002年,美国盐湖的冬奥会上,她以44秒187的成绩摘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金牌。这是中国在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
那双带着她斩获无数桂冠的冰刀被摆在她家的客厅。三年前,她带着它出现在短视频里,科普冰雪运动知识。杨扬喜欢尝试新事物,在退役后,她做了各种尝试,探索体育的更多可能性和更丰富的表达,为大众带来专业的声音。
以下是杨扬的讲述。
回到“真实世界”这十多年
抖音评论区里出现了一条建议,“试试用它切切菜”。我哈哈大笑,高手在民间,网友的解读很有意思。这个建议成了“冰知识”系列的新选题来源,我又录了一期短视频,憋着笑,一本正经解释:
“菜刀只有一个刃,是尖的刃,冰刀看上去很薄,但是它有两个刃”。
在介绍冰雪运动专业知识时,我尽可能地使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语言。网友们有意思的解读,增加了互动,那几条短视频传播得很广。
还有积极的粉丝,自称“课代表”,帮忙划重点。抖音就像一个课堂,我带着网友更深入地认识冰雪运动。
短道速滑走弯道要有很强的控制离心力的能力,所以冰刀要有一定的弧度和弯度,我做了详细讲解。很多网友第一次认识短道速滑的装备要求,评论道,“还真不知道短道刀这么复杂”“我一直以为冰刀是直的”。
在我的抖音上,还有一个合集,叫“爱生活爱骑行”,记录了我们一家人的骑行时光。我的自行车后挂了一个单轮车,带着孩子骑行。这引起了网友们的好奇,说“冠军遛娃,就是帅气”,很多人打听这是什么,也跃跃欲试,想尝试家庭骑行。
我喜欢骑行,周围很多朋友被我影响也开始家庭骑行。这样的小事儿,让我挺骄傲的。哪怕只是影响了一两个人,也传播了体育的价值。我也想在短视频上分享这种家庭体育的生活方式。
体育不仅局限于竞技体育的层面,它还有文化、公益、国际交往、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想探索它的更多可能性。
退役后,我一直沿着体育的方向走,但一直没在传统眼光里的“正道”上走。很多人以为,我退役后会去国家队当教练或者去体育总局——他们认为我走这条路会非常顺。
我去读书,在国际组织当志愿者,创办滑冰学校,创立公益组织。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甚至有人认为我太理想化了。我觉得我只是在自己认为正确的路上拓展着,一点点擦着汗,把活干完了。
短道速滑是一项永远在观察的运动。这十多年,我观察,学习,尝试新事物,不给自己设限。
2006年退役时,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封邮件,用英文写着,“欢迎来到真实世界”。那一年,我31岁。
几乎每个运动员都是这样,当他们离开赛场,才来到了真实世界。曾经有一个调查数据,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平均退役年龄是28岁。对于普通人,这个年龄正是职业上升期。
但运动员不管取得过什么成绩,退役后转型,就要面临着人生要往何处去的问题。运动员从小封闭训练,缺少对社会的深度认知,在人生转场不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对这些感同身受,所以我把运动员们聚在了一起。
第一步,认识自己
“冠军基金”的例行活动是运动员沙龙,运动员们团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困惑。经常出现的词是“不知道”:“想学习,但不知道怎么学”“想创业,但不知道从哪方面下手”“想改变,但不知道怎么去改变”。
这种真诚的袒露,让我们理解了运动员们的恐惧。“冠军基金”支持他们的第一步,是帮他们认知自我,找到职业发展方向,激发梦想。
培训课程是国际奥委会开发的,使用人力资源的评估工具,帮运动员们发现“我是谁”。我们把课程引入中国,进行了本土化的尝试和改变。
第一堂课,是让运动员们自己总结在运动场上收获了什么能力。“团队协作”“抗压”……最多的一次,他们列出了上百个形容词。
老师鼓励运动员,不论是做新工作还是创业,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些能力经过了多年的赛场打磨,是别人没有的。
先点燃他们的信心,再帮他们做规划,构想五年后、十年后的目标,以此倒推今年应该做什么。我们所做的,就是陪伴运动员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个帆船运动员,退役后去了一家造船公司。他发现自己很想做青少年帆船的推广。他跟老板提了想法,老板让他出个方案。他不会,来求助我们。我们在志愿者库里,找了一位体育产业的专家,手把手教他。运动员很聪明,也很吃苦,带两次就上手了。对他来说,这个过程就是一次能力的成长。
我们和很多机构合作,给运动员们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迈出第一步,去找自己的方向。还没迈出步去时,他们把外面的世界想象成惊涛骇浪。
我8岁进运动队,31岁正式退役,中间退役过一次。我觉得,敢于想象自己的未来,运动员会更坦然地面对“第二次人生”。
“生活的冠军”是什么?
沙龙上,一个运动员的发问让我印象很深。她说,“当运动员时目标很清晰,冠军、冠军、冠军,那个就是更好的自己。退役后,那个‘冠军、冠军、冠军’和‘更好的自己’在哪里,怎么去找到?”
我是从他们的年龄走过来的,自己退役后也经历过这个困惑阶段。对于运动员,尤其是站上过世界最高领奖台的,回到现实里如何保持那份激情?我们的转型不仅是找到一份工作,挣多少钱,而是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重新找到价值感。
在找价值感的过程中,运动员们各有各的经历。有人迷茫时送过外卖,后来逐渐找到方向,创办了自己的蹦床青少年俱乐部;一个运动员创业十年,开过婚礼策划公司、餐饮公司,她骄傲地鼓励其他人,“若要如何,全凭自己”。
我也在创业,培训时碰到也在创业的运动员,和他们互相打气,说我们是打不死的小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这十多年,我们相互鼓励,抱团取暖。我经常和他们说,要想拿生活中的金牌,就必须像当运动员时一样全力以赴。因为你还热爱体育,相信体育的价值,相信奥林匹克的价值。你就会为做好自己的工作,迎难而上。
创业中的挫折不可避免。失败了复盘,总结,积极思考问题,这也是当运动员时常年训练出的突出能力。
有一对80后的运动员兄弟,是小众项目激流回旋的前国家队队员,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2009年退役后,他们拒绝了去北京体育大学深造的机会,回到县城,接手父母的鱼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学习怎么做生意。
后来,两兄弟一路摸爬滚打,尝试过很多创业项目:开餐饮店,创办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修建了一个漂流回旋基地。因为疫情,漂流生意受到很大冲击,他们又回归了老本行的冷链生意。每次创业,他们都在积累经验。他们说,运动员时积累的能力在创业时帮到了他们。过去比赛前,他们会调研赛道,提前踩点,做线路规划,思考怎么打配合,和创业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大家经常说“接受失败”,这是一个误区。说“接受失败”很消极,我觉得运动员们积极的态度就在于“败一次长一次”,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
媒体经常问我,运动员最优秀的品质是什么,我回答是诚实。不诚实面对自己,每次失败了找各种理由逃避,是不会成长的。
把这个运动员的共同体起名叫“冠军基金”,是受2010年世界青奥会开幕式上罗格主席发言启发的。他说,我们办青奥会不是为了增加更多的金牌获得者,而是为了培养“真正的冠军”。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金牌获得者和冠军是有区别的。
为什么叫冠军基金?就是希望大部分的普通运动员,能够用当运动员时的冠军素质,去追求生活中的冠军。在人生的新赛道,全力以赴了,我们就是冠军。
之前舆论总说去金牌论,我觉得没必要避讳谈金牌。运动员必须要有目标,奔着目标义无反顾。金牌只有一个,但为了金牌全力以赴,拼搏在赛场的人生上半场就没有白过,这也直接影响了下一段人生。
在短视频的新窗口中,运动员主动走近大众
2002年,拿到冬奥会的首枚金牌,从比赛场回到奥运村的路上,一种失落感涌上我的心头。从小到大的目标就这么实现了,我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种茫然的感觉,在逐渐深入真实世界的旅程中,慢慢得到了缓解。
对我来说,进入国际组织,不只是一个席位。它需要的是和当运动员时不同的能力,我诚惶诚恐地学习,每次参会都很认真。体育创业也遭遇了挫折,挫折又让我成长。一路都在成长,在收获,这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地方。
每个运动员对“生活的冠军”有不同的理解。我的体会是,生活中的“冠军”意味着不给自己设限,一直在学习,人越来越自信,对世界越来越有把握。
在“真实世界”参与越来越深后,我越发意识到,体育的价值要远远广于金牌,它不单是为了争夺第一名,更重要的是一直拥有奥林匹克的精神:追求更好的自己,更快、更高、更强。
我一直觉得,大众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还有很多空间去发展。改变那些不充分的认识,正是运动员们应该做的。
很多运动员们努力打开自己,在自媒体上,主动走近大众,带动更多人更深入地认识体育、热爱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那个年代经常说的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言论越来越少了。
当体育的价值被更多人认可,出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运动员的职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抖音上,我发现大众对运动的需求逐渐增加,也越发专业和细分。
运动员们积极探索,职业路径变得越发多元。有前游泳运动员在直播间里教百万人防溺水知识;县城的中老年人聚在前乒乓球国手的账号下交练习球技的作业;参加过残奥会的运动员在直播间里推广残障朋友们制作的农产品,带动了就业……
普及体育知识,能把运动员的专业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来;教学输出的过程,对他们也是自我提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和大众的连接,他们承担了社会责任,有价值感,找到了人生的新支点。
他们抓住机遇,主动给自己打了光,不再隐没。
“冠军基金”里的运动员也有不少尝试。一位在小城开柔道馆的运动员通过抖音寻找学生,普及柔道文化,她让柔道在一个四线城市变成和足球、篮球一样可以选择的运动;开蹦床俱乐部的小伙子也把短视频当成了窗口,普及这项小众运动;那对卖过鱼的兄弟,坚持每天直播,把创业经验传授给全国的同行们。
不少运动员也想打开这个新窗口,向我们提出了培训需求。年轻人有热情,有冲劲,很可贵,应该支持。尤其是那些在塔腰和塔基的运动员,他们也想跃入全民体育的大潮,激起一片水花。他们比塔尖的运动员,需要更多元的机会,他们更想被看见,也更需要互相托举,彼此鼓励。
“冠军基金”有一句口号:“用生命影响生命”。来到“真实世界”,我们乘风而行,激起水花,等待更多的回响。
(刘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