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家体育科普基地是国家特色科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体育科技成果与发展实践的重要场所。2023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科学技术部公布了首批58家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名单,上海市共有4家单位入选。
近日,在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指导下,中国体育彩票开展了“越努力 越美好”体育科普基地走访活动,记者跟随采访团深入走访上海体育科普基地,感受在体彩公益金支持下,体育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搭建体育科普平台,普及宣传体育知识
“抱拳礼中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左掌右拳拢屈,表示天下武林是一家。左掌为文,右拳为武。”在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博物馆里,工作人员周广瑞向参观人员讲述着中国武术基本礼仪抱拳礼的含义,大家听得饶有兴致。
接待参观是发挥科普职能的基本手段,周广瑞介绍,作为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博物馆以现代中国武术史研究成果为依托,通过实物、图文、影视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将中国武术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勾勒出来,向观众展示中国武术的演变历程。自2007年开放至今,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40万余人次,为武术文化的科学普及作出了积极贡献。
而作为一座兼具国际视野、体育特色、海派风格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博物馆,上海体育博物馆是展示上海体育文化和体育科普知识的重要窗口。馆内设有“历史之舟 ”“奥运之光 ”“活力之城 ”“未来之窗 ”四个主题展厅,长期陈列超过1200件展品与500张历史照片。自开馆以来,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市民和学生群体开展了多样的科普活动。2024年6月,一辆精心修缮、全面升级、汇聚了城市街头运动知识和文化的“移动的体育博物馆”从苏州河畔焕新发车,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可触摸的互动体验、专业的科普知识向大众推广霹雳舞、攀岩、滑板、自由式小轮车四个项目,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
凝聚科技力量,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科技是体育科普的重要抓手,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形式多样的交互体验,有效提高了公众对体育科技的认识和兴趣。
上海体育科普基地各种新奇好玩的科技元素处处可见。在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以下简称乒博馆)“科普角”展区,工作人员朱晨晨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科技创新:“通过声、光、电等多种触觉感知设备,可以全方位了解乒乓球拍的构造,乒乓球底板、套胶的特点、分类、物理性能,以及乒乓球拍的挑选使用技巧等内容。在我们互动体验区,还可以和机器人打球。”朱晨晨说,乒博馆紧跟新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融入高科技,借助多媒体导览、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将文物以影像(全息投影)等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分享出去,以此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2024年累计到馆参观人数逾33.9万人次。
地处上海市繁华的南京西路上的棋牌文化博物馆,参观入口处便设有AI机器人互动体验。参观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棋力选择相应对弈等级和机器人对弈。棋牌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周诗宇向记者介绍,这些科技元素极大激发了公众对棋牌文化的浓厚兴趣,促进棋牌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在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围棋比赛中,获得全民团体项目冠军的黄海承同学就是通过参加我们举办的科普活动,从而激发了对棋类运动的热爱。”周诗宇自豪地说道。
推广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以博物馆为载体,积极融入社会开展广泛性、群众性、经常性的体育科普活动,推广科学健身知识也是上海体育科普基地的一大特色。
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博物馆依托专业优势,每年开展数十场次不同主题、丰富多彩的武术体验活动,尤其在上海科技节、全国科普日等特殊节点,开展武术科普教育活动已成为常规工作,让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在亲身学习中体验武术文化。此外,还积极开展武术进校园、进社区公益活动,委派专业教练员开展义务培训活动,宣传健康知识,科普健身理念。
为了提高公众对乒乓球运动的了解和兴趣,乒博馆开展了国球大讲堂、乒乓球校园行、乒乓文化巡展等系列活动。2024年积极举办各种乒乓球赛事吸引上海及周围地区的乒乓球爱好者1600余人参加。此外,乒博馆还积极推动体育科普+健康,实现体医融合。朱晨晨说,乒乓球运动对改善帕金森患者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因此,他们组织开展了“帕金森与乒乓球”系列公益活动,切实为“帕友”提供具体且科学的专业体医指导。
上海体育局财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体育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体彩公益金的大力支持。以上海体育博物馆和棋牌文化博物馆为例,他们在建设、运营维护以及展品替换更新等方面的资金都来自体彩公益金,真正体现了中国体育彩票“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发行宗旨,不仅让上海的体育科普基地逐渐成为一个对外展示的体育文化宣传阵地,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指引和动力。(记者 刘希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