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体育赛事作为连接文化、体育与旅游的重要纽带,不仅是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生动体现,更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文化繁荣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各类马拉松、自行车赛、水上运动等地方性赛事广泛开展,“体育+”多元融合模式正在全国快速兴起。然而,实践中仍存在资源整合程度不高、产业闭环尚未成熟等系统性问题,制约了文体旅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面对新阶段的发展要求,亟需以文化内涵为内核、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产业生态为抓手,系统构建文体旅融合的新生态。以江苏“苏超”联赛等为代表的地方赛事创新实践,正在文化赋能、技术驱动和产业闭环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路径。
以文化赋能注入赛事灵魂,推动流量向留量转化
文化是体育赛事的灵魂,也是其区别于一般活动、实现长期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实现从简单的“赛事引流”到深度的“文化留人”转变,培育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辨识度的赛事品牌。
首先是系统推进地域文化符号的挖掘、提炼与转化。组织专家团队对区域内的历史典故、非遗技艺、民俗节庆、传统村落、特色饮食等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与评估,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筛选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开发价值的文化符号,将其培育成特色鲜明的文化IP。将这些IP有机融入赛事视觉识别系统、衍生品开发、赛道故事线设计等各个环节,实现文化元素的现代转译与创新表达,使其更贴合现代审美和消费习惯。
其次,精心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让文化“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在赛事起点、终点及沿线重要节点,有机嵌入非遗工坊展示、民俗表演、地方美食品尝、特色产品展销等文化业态,打造集比赛、观光、体验、消费于一体的文化赛道。积极运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特定点位复现历史场景、讲述历史故事,使参赛者和观众在运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扩大赛事文化影响力。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元宇宙等新媒体、新技术,打造赛事虚拟平台,开发数字藏品、文创产品,策划网络互动话题,鼓励用户生成内容,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线上再传播”的放大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和互动方式,将赛事流量有效转化为文化传播势能,提升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真正实现文体旅在价值层面的深度融合与相互赋能。
以数字技术搭建智慧平台,实现效率体验双提升
数字技术是打破信息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手段。应推动技术全流程、全场景赋能赛事运营,构建协同发展的智慧赛事新生态。
在基础设施层面,可以加快建设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文体旅数据中台。打通体育场馆管理系统、文旅票务系统、交通调度系统、商业支付系统等多个数据源,整合客流、消费、交通和资源等多维数据,构建全域实时感知网络,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
在应用场景方面,可以推动技术全方位赋能参赛体验、观赛互动与运营管理。为运动员提供更科学的参赛服务,如配备轻量化生物传感设备,实时监测心率、步频、肌肉状态等生理数据,通过AI算法生成个性化运动建议,赛后提供融合完赛成绩、文化地标打卡点、心率曲线、精彩瞬间的数字化赛道报告,为观众创造更丰富的观赛体验。为运营方打造更智能的管理工具,构建集人流预测、接驳调度、资源调配、安全防控于一体的智能决策系统,提升运营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以产业生态构建价值闭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自我造血、持续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的产业生态。这需要超越赛事本身,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多种业态融合、多重价值转化的良性循环系统。
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培育“赛事+”新业态。绝不能将赛事视为孤立的活动,而应将其定位为引爆点和新流量入口,围绕其前后端延伸发展。前端大力发展“+赛事”的培训产业,依托赛事品牌和专业场地,开展运动技能培训、赛事规则普及、裁判员教练员认证等,既提升大众参与水平,也为赛事储备人才。后端重点发展“赛事+”的衍生经济,利用赛事带来的巨大客流和关注度,开发主题旅游线路、文创产品、演艺活动、会展博览等,将一次性观赛消费转化为多次、多元的持续性消费。
另一方面,提升价值链能级,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文体旅资源与相关产业要素的创新耦合,实现价值增值。推动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如引导本地制造业企业研发生产更具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的高端体育装备、智能运动穿戴设备、户外休闲用品,有助于实现从“制造”到“智造”再到“文创”的跃升。促进与新消费趋势对接,发展运动康复、营养膳食、体育影视、电子竞技等新兴业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体验、社交的更高层次需求。通过规划建设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运动休闲小镇等产业集聚区,吸引设计、研发、营销等高端要素聚集,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让更多参与者受益。需构建一个涵盖政府、运营企业、本地商户、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对于运营企业,通过特许经营、IP授权、数据服务等方式拓宽其盈利渠道,确保其有持续办赛、提升服务的动力。对于本地商户,通过赛事日程提前共享、联合营销、消费券引导等方式,有利于其承接赛事流量,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收益,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支持赛事。对于社区居民,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培训技能、鼓励其将自有房屋改造为民宿或开发小型体验项目等方式,使其成为赛事活动的参与者、服务者和受益者,从而夯实赛事举办的群众基础,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体育赛事已成为推动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坚持系统观念,通过制度创新、文化赋能与技术驱动三维路径的协同发力,有效破解融合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文化内涵不足与技术支撑短板等系统性难题,持续培育内生动力。最终,将体育赛事打造为展示地方形象、传播特色文化、促进消费升级、凝聚城市活力的高水平平台,为实现体育赋能、文化提质、旅游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坚实支撑。(程梦瑶,福建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黄佳怡,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