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华社广州11月20日电(记者周畅)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兴奋剂年均检查数量超过2.7万例,较“十三五”增长62%,所有奥运项目均列入国内注册检查库和检查库,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精准检查,推广无纸化检查,实施干血点检查,检查效率不断提高。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陈志宇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坚决推进反兴奋剂斗争,强化“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意识,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零出现”“零容忍”,反兴奋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2035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反兴奋剂治理体系、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各地均建立了专门的省级反兴奋剂机构,45个国家运动项目管理单位设立负责反兴奋剂工作的部门,覆盖全部奥运项目、亚运项目和部分非奥项目,负责国家队和所辖运动项目反兴奋剂管理工作。
据悉,我国建立了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机制:代表团赛前“三准入”(背景审查准入、反兴奋剂教育准入、兴奋剂检查准入)和“三核查”(行李核查、行踪核查、“三品”核查),赛时“三更新”(行踪更新、检查更新、药品营养品更新)。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实现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国体育代表团兴奋剂问题“零出现”的目标。
据统计,我国兴奋剂检查官团队规模已达1000余人,建立了检查官分级管理制度。兴奋剂违规调查和结果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年均查处兴奋剂违规30例,违规率维持在约0.1%,低于“十三五”期间0.4%的平均水平和全球大概0.7%的平均水平。
我国在反兴奋剂科学研究领域的研发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建成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中国反兴奋剂智慧管理平台;自主研发干血点器材“贝壳”;建立化妆品兴奋剂的检测方法;运动员安全用药查询系统正式运行……
据陈志宇介绍,北京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创新研发的检测方法推动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技术文件更新,引发全球兴奋剂检测实验室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检测、报告、结果管理流程的变革,不仅维护了中国运动员公平参赛的权益,也对亚洲乃至全球体育竞赛的公平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