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8岁的航空模型少年到81岁的乒乓球选手,从学生、教师到工人、农牧民、警察,来自各行各业参与者汇聚于十五运会的群众赛事舞台上。7.1万场“我要上全运”配套活动吸引约110万人参与,生动展现了“全民全运”的火热景象。在此背景下,群众体育产业如何从“热闹”走向“门道”,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在民建北京市委会举办的企业家沙龙群众体育专场上,专家们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
尽管我国体育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但在快速发展的表象下,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指出:“大众愿意花四五千元买运动手表,却不愿为一次专业的跑步教练或运动康复服务付费。”这种重硬件、轻服务的消费习惯,导致体育产业链出现“中游断档”。
民建大兴区工委第六支部副主委、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校园培训部经理王雪徵坦言:“目前,很多体育赛事信息散落在无数个微信群、公众号里,群众找不到,企业难参与。”
面对这些挑战,各界正在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
“群众体育重在服务,重在对兴趣的呵护,重在提升人参与过程当中的愉悦度,竞技体育重在争金夺银,重在突破极限的挑战性。”赵福明说。
除了跑步、篮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广场舞、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以及飞盘、滑雪、潜水等新兴项目也颇受欢迎,凸显出群众体育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潜力。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与艺术学院影视系系主任贾宁介绍了学校开展的电竞专业群众体育项目,“我们还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民建大兴区工委青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监事周子奥分享了“体育+文旅”的实践案例:在新疆阿瓦提县的民族定向锦标赛中,通过将体育与刀郎文化深度融合,既丰富了赛事内涵,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
“群众体育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关键在于是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民建大兴区工委第六支部主委刘京京分享了此前在贵州榕江调研“村超”时受到的启发,“我们还要思考如何通过‘赛事搭台、经济唱戏’。”
十五运会期间,定向项目决赛设在茂名荔枝园,轮滑预赛在上海南京路举行,乒乓球预赛走进鞍山万达广场……一日参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体育赛事已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项目一部项目主管刘育廷强调了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通过与企业合作将赛事引入园区,是探索“文体旅”融合、盘活场馆资源的积极实践。
企业也在通过多元化的路径探索群众体育的新模式。腾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腾讯公共事务处理负责人关彦斌介绍了“运动+公益”的创新结合,通过微信运动捐步等形式,提升了大众的参与感和持续性。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内容运营部运动内容中心高级运营经理贺彦翔则介绍了该平台通过“村BA”“村运会”等自办赛事,不仅点燃了乡村的篮球、足球热情,更让高脚马、旱地龙舟等濒临遗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重获新生。
对于如何带动更多群体,民建北京市委会教育委副主任,长江商学院主任程宗超建议,通过与基层社区合作打造“小IP”活动,推动群众体育进一步下沉。
在推进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为重要课题,群众体育的发展最终要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民建北京市委社会服务和联络处处长刘辉表示,未来民建北京市委会将继续发挥民主党派优势,持续优化企业家沙龙等平台,推动各界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促进群众体育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尹李梅)
